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|李仲舒:永葆初心 本色依旧

李仲舒



永葆初心 本色依旧


老战士简介:李仲舒,男,中共党员,亳州市利辛县人,1934年12月生,1949年入伍,1995年1月离休。1951年10月,受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,先后参加了摩天岭守备战、上甘岭反击战等战斗,荣获“和平纪念章”、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,被评为“五好干部”,多次受到嘉奖。


5_副本_副本.jpg


参军保家卫国

1948年的阜阳地区刚刚解放。8月,毕业于阜阳联合中学的李仲舒参加了革命;1949年5月,在阜阳联合中学梁教导主任的动员下,主动报名参军,分到阜阳军分区教导大队。训练3个月后,分配到太和县大队2连宣传员。所属县大队后上升至三野70师221团1营2连,期间,任务主要是剿匪,动员群众同土匪作斗争。虽然阜阳获得解放,但那时敌对势力仍十分猖獗,斗争也异常复杂。李仲舒随县大队白天发动群众,教群众唱革命歌曲、红歌,出黑板报、墙报,宣传剿匪;夜间到各区乡剿匪。回忆那时,李仲舒说:“虽然是县大队,但训练既严格又艰苦,爬滚是常事,并没有感到苦,常常跑在前、干在前,每一次紧急集合出动都先到。”他在那土匪活动出没无常的环境里锻炼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,他既是政治宣传员又是战斗员。1950年初,接到上级的通知,太和、阜阳交界地带土匪暴动,年轻的李仲舒随县大队包围抓捕,英勇机智将土匪抓捕,受到表扬。闲暇时间,李仲舒不是教战士学拼音、识字,就是帮助战士写家信、报平安,深受战士喜爱。


6_副本.jpg

1949年刚入伍时的李仲舒


奔赴朝鲜战场

为保家卫国,1950年10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。1951年7月,李仲舒所在的三野70师接到赴朝鲜参战命令。部队经过阜阳四临中学家门口,邻居看到他后告诉他的母亲,他的母亲连夜追到九里沟,但部队已走,母亲未能见到他。部队从吉安过鸭绿江到朝鲜,李仲舒编入监护工兵连。千里急行军,每天步行山路100多里,步行31天,从鸭绿江到达朝鲜元山港接防,与朝鲜军人民军共同战斗。 


儿行千里母担忧。在朝鲜的4年里,整天修工事,没有来得及给家人写过一封信。期间,父亲染病去世,母亲日里盼,夜里想,整天以泪洗面。后来母亲亲自给陈毅司令写信,查问他的下落,部队查到他还尚在,命令他连夜给家中写平安信。抗美援朝胜利,1954年8月,李仲舒坐国际专列由朝鲜宿川到吉安回国;再从蚌埠坐汽车到阜阳,街道干部、左右邻居出来欢迎,他见到母亲,双膝跪下,后与母亲抱头痛哭。因为立功,部队批准回家探亲1个月,李仲舒只在家休息20天,便回到朝鲜部队。


在朝鲜战场上,每一天都有惊心动魄的事,令李仲舒最难忘的是摩天岭守备战、过高梁涧、夏季上甘岭反击战。说起当年的事情,李仲舒的眼里闪烁着泪光。


翻山过摩天岭

1952年12月,朝鲜正值最寒冷的时节,天下着大雪,部队接到命令,连夜翻过摩天岭,向38线靠近。摩天岭,系摩天岭群系,地势极为险要,山势崎岖,从山脚到山顶有四十里,人车极为难行。这绵绵不绝的山路成为了美军的噩梦,造成了美军入朝以来最大的惨败,处境危殆。部队下午3点开始爬山,山上温度零下42度,不准停留。李仲舒清晰记得,大车连指导员,高高的个子,正向下传达着“现在零下38度”,李仲舒手扶着运粮大车,立即调整快要僵硬的手脚……于天亮到达山顶。翻过摩天岭,又饿又冻,很多战士牺牲了,李仲舒发现自己的脚底板冻出一个坚硬的鸡蛋大的血泡,脚下全是血,被立即送到驻地包扎。医生说道,得亏送来及时,晚来一点就得截肢了。李仲舒被送到后方收容站休息,卫生员细心照顾,治疗一个星期后,又奔赴前线,赶上38线部队。他的脚心处至今还有明显疤痕。


艰苦坑道作业

李仲舒所在的监护工兵连主要任务是为前沿部队打坑道,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朝鲜战争中构筑的防御阵地体系,在防御作战中发挥着巨大作用。坑道内备有战斗、生活等设施,退可守、进可攻,便于保存兵力,杀伤、消耗、钳制敌人。为对付美军强大的炮火,志愿军司令部要求连以上阵地都要构筑坑道,隧道式,厚度要达5米以上。为了使坑道施工少走路,李仲舒和大家动脑筋想办法,先用大锤猛击有缝的地方,震松后用镐撬,创下日挖青石坑道1.5米的记录。他还从实战出发,让坑道拐弯,挖成蛇形坑道,从而更利于有效保护大家,依托坑道,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。李仲舒说,20磅重的大锤,开始他打不动,开始轮起来打20下,最后轮起来一次打120下,手经常磨成血泡,那个时候咬着牙,毫不顾忌,只知道拼命。“看到前沿战士那样打击敌人,我就再苦也不嫌累了;后来两手都是老茧,看到前方抬回的受伤战友,累得不能干也接着干。饿了,就吃压缩饼干,渴了喝水、吃雪,咬着牙干、卖力干。”李仲舒一边说,一边用纸巾擦拭双眼。如此恶劣的环境,李仲舒仍然没有放松教战士学习文化,一些原本大字不识的战士,在他的教学下学会了识字写信。


毅然重返前线

提及有没有受伤,李老眼泪汪汪,哽咽说:“不说了,不说了,不能提及他们,想起他们心里难受……”好长一会又说:“那一幕不能提,头上敌人飞机炸弹,地上敌人地面炮弹,真是如雨一般。我们一个排送炮弹过高梁涧时,突然敌机袭来,全排人只剩下2人。弹片炸伤右大腿,全身是血,昏迷过去,担架队发现我一息尚存,送到野战医院进行抢救,至今右大腿处的大大伤疤痕还清晰可见,阴天时候发痒。伤亡太大了,太惨了!当时我们没有制空权呀!比比烈士们,党給我的荣誉和享受,满足了。也没有什么好讲的,我是幸存者,我们一个连回国只有55人。” 说到身边牺牲的战友,他的声音显得有些悲痛,为了保卫国家,每一个战士都冲锋在前,都将生死置之度外。李仲舒身体没有康复好,不顾劝阻,又上了前线修工事。


拼命抢运炮弹

李仲舒清晰记得,那是1953年7月,夏季反击战——上甘岭战役,最艰难、最惨烈的一场战役。终日激战,伤亡惨重。前方缺少炮弹,当时李仲舒是宣传员,积极参加运输炮弹。炮弹存放后方坑道内,距离前沿8里多路,全是山路,倾斜度达45度。每天运送8次,一次一人一发,重24公斤,返回时也不空手,还要抬运伤兵。行走中饿了吃压缩饼干,喝山水。一次爬山,脚下一滑,滚下来,他忍着疼痛,包扎好,继续输送。面对一个个战友不停倒下,前线那么急需炮弹,轻伤怎下火线?战斗10多天,战士忘我的精神,保证了前线炮阵地的需要,消灭了敌人。夏季反击战的胜利改变了朝鲜战局,吹响了胜利的号角。在朝鲜战争中,李仲舒表现突出,荣立个人三等功,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
7_副本.jpg

8_副本.jpg

李仲舒讲述战斗经历和勋功章的来历


荣获五好干部

1955年10月,李仲舒随部队回国,驻军北京牛栏山。属卫戍部队,任务是保卫首都,保卫党中央,保卫毛主席。1956年-1964年,所属部队每年都接受毛主席及外国领导人检阅。


在部队中,他负责通讯报道,表现突出,后调入70师炮兵350团政治处宣传干事。他经常深入连队采访报道,每年都有100多篇通讯刊登在《解放军报》《河北日报》《战友报》等报刊上,年年受到解放军报社嘉奖。所在的团政治部被军区授予“百篇红旗团”称号,个人被评为“五好干部”。特别是重点报道抗美援朝“神炮班”的事迹,号召全军学习,影响极大。为了全面报道士兵娱乐、学习情况,李仲舒往往白天采访,夜间写稿子,有时睡倒,想起又写,天亮就寄出。他不断学习,研究,至今还保留学习好习惯,每年至少自费订阅4种报刊,每天读书看报、看新闻联播节目。他说,吃不愁,住不愁,不能落后时代,记住使命,思想不能变。


积极服务地方

1964年12月,李仲舒从部队转业,告别军营,带着一个皮箱,服从组织安排到家乡最偏远原阜阳县马店区供销社工作。1965年11月,调至利辛县县社业务股任股长;1966年11月,调至县委办公室任办事员,后调到县委政策研究办公室任秘书、办公室副主任。无论在供销社工作,还是在县委办工作,几乎每天都没有按时回家吃饭,加班是经常的事。他锁住荣誉,尘封战功,无论哪个岗位,都脚踏实地、竭尽所能、默默奉献。他不要、不比、不攀,守住“神仙”不烧香,不图名利,保持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。面对工作中的困难,像战场上一样不躲避,心中无我,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,想方设法,积极克服;为利辛经济发展和百姓过上好日子献计献策,深受历任领导和群众好评。


退伍永不褪色

李仲舒,1995年1月离休。“退休了可不能闲着,人离休了,思想不离休。”他坚持学习,书橱、书桌上,摆着成堆的书法书籍,三十多年如一日,笔耕不辍。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,住老房子、穿老衣服、用老家具、过老生活,一直住在老县委院中80平米的老房中。老伴去世后,2016年搬进自己省吃俭用的工资购买的一套94平米的房子。生活朴实、和善的李仲舒,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利辛县书协主席。1987年在阜阳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仲舒书法展,安徽省书协等单位于1990年在合肥安徽画廊举办了李仲舒书法展,安徽电视台、《安徽日报》《安徽工人报》《阜阳日报》等多家媒体均作了专访报道和评价。武当山碑林、武陵源碑林及翰园碑林等均有作品勒石。《楹联书法大观》《中国当代名家墨迹》《书苑》等均有作品入辑;传略辑入《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》《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》《安徽省文艺家艺术档案》《安徽文艺家名录》等。1993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《李仲舒书法选集》。70年代后期,李仲舒的字就开始走进居民的厅堂,成为书法爱好者的藏品。培养省书协会员30余人,国家级会员2人。每年春节,组织书法爱好者走上街头、下乡免费为群众写春联,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每一个家庭,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,也为群众送上美好的祝愿,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浓浓的节日气息。李仲舒牢记党的宗旨,倾注无数心血和汗水,通过书法表达对党的忠诚及对人民的热爱,心怀家乡无私捐赠,一件件作品泛着革命的光辉,凝聚着一代老兵的心血与汗水。


9_副本.jpg


他常对儿女说:“我是战争幸存者,比起无名烈士,他们十八九岁就牺牲了,一点没有得到享受,党给我这么大的荣誉、待遇,满足了。你们也要永远记住党的恩情,为国家着想。”“我们的连指导员,战斗中受重伤疼痛难忍,继续布置战斗任务,他牺牲后才立二等功,我这个三等功,全团就我一个,多数牺牲的战士也没有呀。”


回顾峥嵘岁月,一桩桩铁血事迹,诠释着李仲舒保家卫国、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。战场上,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军人,和平岁月里,他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实干家。如今已88岁的他,始终铭记自己是一位共产党员,积极参加主题党日活动,自觉提前缴纳党费,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。他一个人独立生活,2012年,患脑血栓,为了不影响子女工作,他顽强独立起来,不给子女添麻烦。视勋章为珍宝,从没有舍得拿出来看。他常说,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,和那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相比,自己很幸运,想想他们,怎能追求物质上享受?从转业的那天起,他“封存”战功记忆,对子女也只字不提。他的“军功章”藏而不漏,扎根基层、服务人民、淡泊名利是坚守信念、不忘初心、对党忠诚的动力源泉。


任何荣誉的取得,绝非轻而易举。2020年6月,国家开展抗美援朝军人信息登记,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战功才得以发现。“无论我们走得多远,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。”“我是一名党员,是组织培养了我,现在又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,我很知足。那些为了国家、为了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,大都刚满18岁,把美好的青春留在了朝鲜战场上,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!”李仲舒说。临别时,又深情地怀念起那些牺牲的战友,他反复念叨:“我很知足了,没有什么要求。”


10_副本.jpg


李仲舒虽年岁已高,但军魂犹在,他说,再让他选择一次,他还会义无反顾的扛枪上前线。平凡的话语彰显了一位共产党员一心为革命,不怕牺牲,一心为国家的好战士情怀。李仲舒无论是当战士,还是当干部,都将初心融进灵魂,把使命扛在肩上,只争朝夕、顽强战斗、廉洁自律、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诠释了对人民、对国家的无限忠诚。“一个人也好,一个政党也好,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、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。”——李仲舒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,真真正正做到了本色依旧。

(本文转自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网站删除。)